【题解】
谏官是劝谏皇帝的官员。谏院是谏官办公的场所。北宋仁宗年间,司马光做了知谏院,也就是谏官的首长,他为勉励谏官做好本职工作,于是立了一座碑,上面刻上谏官的名字,这个碑刻就是谏官石刻。本文就是为谏官石刻而写的,叙述了谏官的来历,阐明了谏官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品德,以及谏官石刻的由来,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1],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2],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3],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1]汲汲:形容急于得到样子。
[2]天禧:宋真宗的年号,1017年至1021年。
[3]嘉祐:宋仁宗的年号,1056年至1063年。
【翻译】
在古代没有设置专门负责进谏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平常的工匠、商人,没有不能够进谏的。等到汉朝兴起,才设立了这个官职。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治理国家的利弊得失,都通过一个人的嘴说出来,他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啊!位居这个官职的人,应当时常想着那些关系全局的方面,舍弃琐碎的细节;先就紧急的事情加以进谏,把不是很紧急的事情放在后面;行事的时候应该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考虑如何为自己谋得利益。那些急切追求声名的人,就像那些迫切追求私利的人一样。他们和谏官中间的差距可谓太远了吧!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名,命他们恪守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因此在嘉佑八年的时候,将谏官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如此,后世的人就可以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议论: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奸邪。唉!怎能不心存戒惧呢?
【解读】
本篇结构简短,但是笔锋犀利,议论严谨不疏。开头极言谏官的责任和处事原则,起势高远突兀。然后写谏官当恪尽职守。再写皇上置谏官,最后写谏院题名。全篇一百六十余字,字字如金,无一句闲话;层次鲜明,曲折万状,包括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