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杜洛兹的虚荣》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生前的最后一部半自传性小说,发表于一九六八年。小说用给妻子写信的形式,记叙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间,作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高中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海军、监狱等地的冒险历程。凯鲁亚克(杜洛兹),一个热情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运动员奖学金,从有着法国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国小镇劳工阶层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学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国常春藤名校,满怀美丽的憧憬,带着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为橄榄球明星,在运动场上一鸣惊人,但因与教练关系不和,没法实现他成为著名运动员的理想。赛场的挫折更激发他刻苦读书,努力创作。为了汲取写作养料,他下海、吸毒、参军、入狱,亲身体验了美国底层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经历从一个侧面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人民,学生、士兵、工人、海员等各类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国百态图。
杰克·凯鲁亚克一生写过二十余部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在路上》、《达摩流浪者》、《地下人》、《科迪的幻象》、《大瑟尔》等,他以“自发式散文”的写作方式,描写了他为寻找自由和归宿的流浪生活,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流浪生活的遭遇和感受,并作自我剖析,被人称为“个人新闻体写作手法”,受到了几代青年,尤其是有独立个性青年的追捧。
对凯鲁亚克作品尤其是代表作的评价已经很多,褒贬不一。那么,他的绝笔之作《杜洛兹的虚荣》价值何在?又有哪些吸引读者的地方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小说的内容上来看,凯鲁亚克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打法,只要他一上场,他的队就会大获全胜,尤其是他憋着一股子劲,希望通过橄榄球实现自己及全家脱贫致富、侨居纽约的渴望。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世道的黑暗,教练要么有眼无珠,不识骏马,要么别有用心,按凯鲁亚克父亲的说法,受了有钱有势人家的贿赂,让没有才能的人上场当主力队员打球,结果天才的橄榄球运动员反倒坐冷板凳,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读来让人感到愤愤不平,十分惋惜。尤其是当凯鲁亚克在奋力拼抢中腿骨折断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总教练陆·利贝尔还说他装腔作势,让其他教练别理睬他,结果他带着断腿在赛场上又奔跑了两个星期,真叫人义愤填膺。社会的不公,贫寒子弟的不幸遭遇足实引发读者(尤其是热爱体育运动的读者)深切同情,受到极大的感染。
其次,凯鲁亚克作为贫寒子弟的自我奋斗精神在小说中处处闪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效仿。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节很多,比如:“清晨六点,我嘟哝着起床,洗洗刷刷,穿戴整齐,下楼拿好午饭包,急匆匆走上布鲁克林惹人喜爱却寒风刺骨的红色街道,步行三个街区,来到……地铁车站。我走下阶梯,随着数百名手拿报纸和午饭包的人们挤进车站。一路上,我一直站到时报广场,整整三刻钟,天天早晨都这样。……我抽出数学书,一边站着一边做我的家庭作业,午饭夹在两脚之间。……用双脚护着午饭,我能斜着身子,转过脸去,面对着摇晃的车厢壁学习。……列车抵达七十二街时,又有许多工人挤上车来,他们前往曼哈顿和布朗克斯的非商业区工作,不过,我不再担心了:我有个座位。我转而学习法语……继续北上,再行驶一个小时,直至列车钻出隧道……靠近学校啦?没有,因为我得在那里走下一段高架阶梯,随后爬上一座陡峭的小山,坡度大约四十五度或稍许不到一点,那是一阵十分费力的攀登。到了此时,我与所有其他男生都汇聚在一起了,大家气喘吁吁,嘴里吐着清晨的热气,就这样,我清晨六点从布鲁克林起床,直到现在,八点半,两个半小时一路兼程,终于来到上课的班级。” 凯鲁亚克求学之艰难跃然纸上,为了求学他寄居继外婆家,为了求学他每天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就有五个小时,为了求学他分秒必争,在地铁上用双脚夹着午饭包看书学习,其刻苦精神足实令人感动,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必然会成功。
凯鲁亚克自我奋斗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上学路上,而是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橄榄球明星梦破灭后,他全身心投入追求当作家的漫长道路中,他当油猢狲、当轮胎折边工、当小报记者,直至当海员、当海军,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如何工资微薄,难以糊口,都坚持不懈,甚至因无钱吃饭而饥饿昏厥也在所不惜:“特别令我窘困的是十五号发工资以前,我身无分文。结果,有一天,在‘大西洋白色闪电车站’里,我与一个名叫巴克·肖特韦尔的男孩一起干修理润滑活时突然因饥饿而晕倒。巴克让我躺在车库的地上。‘你到底怎么啦?快醒醒!’我说:‘我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天哪!快去我母亲家吃点东西。’他开车把我送到位于哈特福德他母亲的家里,他妈妈……盛情招待了我,给我一夸脱牛奶、菜豆、烤吐司、汉堡包、西红柿、土豆,反正是全套食品。巴克借给我两美元,帮我渡过难关,直至十五号。”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当作家的理想,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社会,分分秒秒都在思考写作,丰富的阅历,奇特的遭遇,众多的朋友,给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写出的故事注定与众不同,脍炙人口。
杰克·凯鲁亚克的自我奋斗还表现在他有独特个性和想法,而且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不畏艰险,不惧权贵,不随大流,不蹈旧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自学成材的道路。哥伦比亚大学是人人向往的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来说,人们都怀着敬仰的心情前去求学,丝毫不敢怀疑这所常春藤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声誉。可是,凯鲁亚克与众不同,他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讨厌化学课,一进实验室就感到难受;他说,“我认为我从大学里学不到任何东西……我在那里逃课创下了新的纪录。 ”他觉得哥伦比亚大学的教练是流氓坏蛋,“这些大牌流氓橄榄球教练都见鬼去吧!努力当一名美国作家吧,说出真相,不再听任他们、任何人或那些蠢货的摆布……常春藤只是一个借口,可以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招到橄榄球运动员,而他们得到的却是美国的蹩脚货,足以让美国倒一千年胃口。” 徒有虚名的名牌大学让他大感失望,他觉得没啥可学,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于是他打起行装回了家乡。他一头钻进图书馆,埋头阅读百科全书,浏览经典名著,更重要的是,他全身心投入了社会这所真正的大学,从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探索人间的真谛,他的成名仰仗了他刻苦的自学,坚强的意志,以及不畏艰险的生活实践,独辟蹊径,终于成名,确实让人为之一震,感叹万分。
即便说哥伦比亚大学没教给杰克·凯鲁亚克什么有用的知识,但是哥大至少为他的成名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或氛围。在这里,他交结了许多朋友,其中不少日后成为美国文坛的明星,比如欧文·加登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威尔·哈伯德就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威廉·巴勒斯。因此,他的成名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这些有独特思想的青年曾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相互扶持。他们几个彼此欣赏,在生活中也相互影响,比如巴勒斯吸毒成瘾,性生活放荡,并以他自己作为吸毒瘾君子的生活体验作为素材,写了《裸体午餐》等。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绝大部分也是类似生活的真实记录。他阅读的许多经典书籍都是金斯堡借给他的,他的许多小说金斯堡是他的第一个读者。这帮哥伦比亚的哥们朋友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终于一起成名,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种对哥伦比亚大学四周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气息的渲染也是吸引读者一个重要因素。
小说显示,凯鲁亚克除了饱读文学经典之外,还随时记笔记写日记,每天记录身边人们的一言一行,这种习惯也给读者某种启迪,催人奋进。书中有个情节很感动人:凯鲁亚克在五角大楼工地打工的时候,偶然遇见一位黑人嘴里唱着动听的歌曲,为了听清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他竟然尾随扛着铁铲的黑人穿越了整个五英里工地,并且在树林里坐了一整天,唱起《把我带回古老的弗吉尼亚》的歌曲。还有一次,为了亲眼目睹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演唱,他与两千名姑娘一起等待,而他是队伍中唯一的男生。对于文学艺术如此痴迷、如此执著,真令人称奇,因此他的小说常常充满了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十分贴近真实生活,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
此外,凯鲁亚克对大海的热爱是独特的,他对大海的描写是诗意的,他对大海的记忆是眷恋的,他对大海的赞美是真诚的,他把大海称作他的兄弟,他赞同“水手在海上风暴中比在陆地上更加安全 ”的说法,他说“我是大海的一个浪头 ”。他写了海上划单人划子的爱斯基摩人,写了北极白色世界的凄凉,写了海湾水域中悬崖直插蓝天的恢宏气势,写了他看见爱尔兰海时泪如泉涌的情景。“一天早晨,太阳冉冉升起,克莱德湾讨厌的迷雾渐渐散去,轮船驶入了海洋光辉灿烂的部分,在左边,你能看见苏格兰的悬崖峭壁,在右边,爱尔兰平坦翠绿的草地上点缀着茅草屋和奶牛。想象一下吧,就在海边拥有一间茅草屋!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怎么会不让读者心驰神往,也想去当一回海员!阅读他对自己海员生涯的叙述真是别有滋味。
然而,作为“垮掉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凯鲁亚克,他的作品也许有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主人公不务正业,不循规蹈矩,不安心就读名校,不珍惜当记者的机会,今日有酒今日醉,喜欢四处流浪,常常醉倒街头;热衷于吸毒嫖妓,无所不为,整天混迹于社会的底层。不过,在这颓废之中却也闪耀着奋进的光芒,他试图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驱逐西方文明的体系,用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挑战美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可不是嘛,在一次漂泊海上的整个航程中,他醉心于经典作品,说话不到十个字;即便吸毒患病进了医院,他还念念不忘当作家;他与到处流浪穷困潦倒的乞丐无赖不同,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青年,他其实憎恨道德的沦丧,信仰的混杂,不是吗,他在书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功能,一种日常责任……为的是净化内里。 ”
当然,凯鲁亚克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是他“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思上说,他的人生是在路上度过的,因而他的小说也主要写了他在路上的经历:《在路上》写了他与几个垮掉分子分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长期漫游,浪迹天涯;《达摩流浪者》写的是他在加州的登山经历;《孤独旅者》更是记叙他在路上的种种观感和思绪,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彼得斯堡码头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领地,从直布罗陀到马赛、巴黎,混迹社会的底层,寻找生活的原始意义。《杜洛兹的虚荣》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在路上”的故事:凯鲁亚克从家乡洛厄尔来到广厦千万的纽约城,从乡间小镇来到世界名校;接着他乘车去美国南方,乘船去英国和北极,即便参加了海军,也与众不同,被收押入狱,转了几个监狱。他一直在路上,对社会、对世界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孤独的英雄般的探索,这种生活是落寞的,但也是令不少人向往的,如果不能亲自轰轰烈烈地走一番,那么读一读这种生活经历也让人大开眼界。
凯鲁亚克仗义疏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好汉精神”也是小说的一大看点。我们无法了解真实生活中的凯鲁亚克是怎样一种人,但至少小说中的杜洛兹确实是这样一种人。他当润滑工时,有个家伙与他的好友打架,他用拳头猛捶厕所门,吓跑那个歹徒;还有一次,姑娘塞西莉遭到两名军官挑逗侮辱,他只身与他们搏斗,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头发也被揪掉一撮。最典型的就是他为了朋友克劳德,明知他是杀人犯,还帮助他隐藏犯罪证据,结果自己锒铛入狱。这种舍己助人的行为(我们不应该效仿),不管如何愚忠可笑,但却也是他独特个性的充分展露。
《杜洛兹的虚荣》是凯鲁亚克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时期写的一部经典作品,因此书中不乏闪耀着哲理光辉的言论。比如,他说:“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容我打个比方,你拼死努力奋斗,踩着一些人的尸骨,爬到了你那个行业的顶峰,那样当你人到中年或更年老一些的时候,你就能待在家里,乐滋滋地在你自己的花园里种花弄草,但是因为在那之前你发明了某种更有效的橄榄球引诱战术,这时,乱民们蜂拥而至,从你的花园里践踏过去,踩坏了你所有的鲜花。对此,你感觉如何?” 成功意味着什么?对许多人来说,成功就是一切;然而,凯鲁亚克却已经看破红尘,他看到了成功背后的残酷、妒忌和无奈。因此,说《杜洛兹的虚荣》是凯鲁亚克风格和思想的成熟之作也算不过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作者非同寻常的传奇经历,作品中还有更多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剖析;杜洛兹对虚荣的追逐其实就是凯鲁亚克对理想的期盼,是他对写作生涯的探索和追求,是他留给后人对人生的一种独特见解。
黄勇民
200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