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现代价值
耀真
前言
《坛经》是唐朝以后中国禅宗的重要经典,被禅宗人士视为无上法宝。它又是中国人在吸呼、融会印度佛教后创立的一个宗派,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凡言禅大部分皆本曹溪”。《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佛法消化融贯后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妙法甘露。其核心思想是教人如何悟道成佛,主张定慧不二,戒禅一致,唯心净土,把一切都归于本心自性。佛在自己心中,何劳向外求玄?只要去除对相的执着,识其本心,见自本性,即可成就佛道。总之,《坛经》是教人遵循一切万法尽在自性的原理,去恶向善,除邪归正,从实修上将修与证统一于人的当下一念中。今依《坛经》从戒律等四方面探讨其现代价值,与读者分享清凉。
一、戒律精神实质的昭示
众所周知,佛法的基本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而在三学之中,又以戒为先导。“戒是三学之首,入道之基,功德之本”。《恒水经》云:“持五戒还生人中,持十善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二戒现世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而且还能积聚菩提资粮趋向涅槃之道。因此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无论为求得世间的人天善趣,还是为求得佛法出世的解脱,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石。戒是生死的舟航,解脱的根本。故佛的临终时告诫弟子“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可见戒律是何等的重要。
基于个人的思想、观点、识见不同,故对戒律的精神实质不能真实了解。只知戒律是“众善莫作”的条条框框,不知有“众善奉行”的慈悲训勉。不通达持戒的功德,犯戒的过失。未曾体会世尊临终时说的:“戒是随方毗尼,小小戒可以舍……”悲心切切的话,试想:如果佛法传入中国,完全按照印度的传统佛教定型而无所改变的话,那么佛教根本无法在中国发展。隋唐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宗派受到很大打击,几近湮没,当时祖师大德以禅者聚结山林,农禅并作,自食其力,仍旧维持僧才的生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后来成“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辉煌成就。因此奉劝行人,要多多深入律藏,明了开遮持犯,不要只是一味地抱守教条,若这样反而使自己活得十分痛苦,体量不出佛陀制戒的本怀。要知道戒本来是让我们趋向解脱的良药,所以名叫“别别解脱”、“保解脱”。即是持戒一条解脱一条,并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
善知戒律开庶者,便能自在持戒,故坚守戒条是一件开心事。倘若行人能研读《坛经》,持心地无相戒,由心地清净表现在外相上的清净,则更会认为持戒是快乐事。戒是灵话的,并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戒体清净而视他人生死于不顾,在佛世时便有明证。
如茉莉夫人为了救一个御厨,在受八关斋戒的那天与国王饮酒作乐,国王一时高兴便勉了厨师之死。后来茉莉夫人就此事向佛忏悔。佛说:“你并未犯戒,何来忏悔之有?你这样做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又如:有二比丘结伴去见佛,经过沙漠地带无水可饮,有一比丘找到了水,但是有虫,因渴之极便不顾一切的拼命喝水;而另一比丘则坚持“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不饮虫水以至命终。后来,饮虫水的比丘很高兴地至佛所问讯佛陀,佛陀慈悲接待并询问比丘一路上的经历,然后种种呵责“汝是痴人,非我弟子,并未见我。”
由此可见,戒律并不是那么死板,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凡是为利益别人,虽做了事相上看来好象是犯戒的是,却未犯戒;而若为了自身活命,只做了一点小事,却犯重戒便遭佛呵拆。因此我们应知,唯有把握了戒律的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真正的严持净戒。在《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处处以身作则,以法明示了持戒的灵活性及戒律的精神实质:
其一、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得法,接受五祖所传的衣钵继祖位之后,为避免未得五祖衣钵徒众年引起的争执,躲进深山老林的猎人队中避难达十六年之久。在这期间,六祖是如何持戒的呢?他发现被猎人陷捕的活生生的动物,观时节因缘尽量放生。吃饭时只吃肉边菜,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荤,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正所谓“了心不必依文句,吃菜何妨向肉边”。假如六祖大师仍然严持净戒,那么大师一定很难存活下来,中国的佛教也就无法改写传统的印度佛教,顿悟之禅也就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禅宗也就无法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质。
其二、梁武帝自以为布施僧众,建塔造寺有无量功德。达摩祖师却说:“毫无功德。”有人不解此理,便请问六祖,六祖阐述功德的含义时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如果我们能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内心里常常谦下,不贡高我慢;对外行于礼敬,这就是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修,并非可在外相中求。既然是佛子,当以戒为师,就更应该知道谦恭礼敬的道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别人都不如我。六祖常常教诫弟子云:“常见自己过,与道既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既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是真正持戒之人,就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因为戒是戒自己的,并不是拿来衡量别人过失的工具。如果见到世间人的过失,以为他非我是,自己的心也就不清净了。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检查自己的行为动作,起心动念。古德也云“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一切功德都为众生而作,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长短好坏。我们见到别人犯过错,应该将其当儿“镜子”加以借鉴。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并想办法帮助别人令其改正,而不是宣扬别人的不是,若讲别人的不是,这种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可见一位真修道者,同时也是个严持净戒者。
其三,在《坛经》中,有多处道出了严持戒律的精神实质。如“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平何劳持戒”等等。对于此话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假如行者心地本来纯善,清净无垢,没有贪、瞋、痴等烦恼及过失,就是自性戒了,自然能任运防护身口意三业使无过恶;第二、如果行者心未达到平等,则需依佛言教,严持净戒,时时拂拭尘垢,以期开发内心本自具足之精净无染的佛戒;第三、若行者烦恼尘垢(无、法二执)已除,菩提自性已显,心地平等,无功用行,自然不执著于有相戒。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佛陀制戒的目的:无非是令我们远离过非,使心地清净,安住圣道。当初佛陀在比丘僧团无过失时也未制戒,而是在成道十二年比丘示现犯过之才制定的,并且是随犯随制。即犯一条制一条。可见,佛说诸戒经的旨意是让我们依之如法修行,对治烦恼,破除情执,从而获得清凉自在之法乐。若我法二执已断,仍执著法则反而成病,故法也应破除,《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由此可知:戒是防犯我们过失的保护神,并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枷锁。学人若明了戒律的精神实质,自然就能做到圆融,使戒真正成为截断生死的宝剑,苦海中的舟航。
二、忏悔罪障的妙方
众生长时沉溺苦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普贤行愿品》云:“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地藏经》亦云:“我观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可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是无法用数字形容、用体积容纳的;若有体相的话,即使是能含万法的虚空也没有办容受。
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穿在身上感觉不舒服需要清洗;我们的身体垢腻多了感觉难过就会沐浴;如果茶杯污垢太多无法泡茶时也会用清水冲洗。而现在的我们内心已被染污,有这么多罪障缠身,又该怎样处理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消除。犹如劫火烧世间,烧尽须弥并大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生菩提花。”可见忏悔是多么的殊胜。无论多大的罪障,只要至心恳切,发露忏悔,罪障自然灭除,得究竟清净。
从前,有一个屠夫,每天等到寺院敲钟时便起床杀猪,被其杀害的猪不计其数。有一天,寺院没有敲钟,他觉得奇怪便向方丈请问原由。方丈说:“昨天晚上有人向求救,说只要你们寺院,明天不敲钟我就得度。”屠夫听后,善根显发,立即明白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理。痛改前非,丢掉杀器,忏悔罪障,发心修行,当生便得成就。这就是有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忏悔事例。
既然我们已经了知忏悔的重要性以及忏悔的好处,就要在思想上作深刻决定的认识,那就是知过必须立即忏悔。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祖师大德慈悲,为我们开示了许多忏悔法门,如梁皇忏,万佛忏……有理忏、事忏、大乘忏、小乘忏等,众多的忏悔法中,尤以教弟子们在佛菩萨形像前虔诚礼拜忏悔为主要方法,自古至今是每个学佛者的必修课。可有的人在佛前忏悔后,所犯的过失仍然会重复出现。贪嗔痴照样存在,遇缘便暴发,不能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佛菩萨不感应,不加被吗?非也,推究其真正原因,乃是此类人不明白忏悔的真正含义。
假如他们能按照《坛经》中六祖告诉大众的忏悔法去行,必定会获得罪障消除的良好效果。在《坛经·忏悔品》中,六祖明确的告诉学人,忏悔的真正含义及意义是:“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遇迷染;从前所有恶业遇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起,是名为悔,故称忏悔。”“但向心中除恶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如果我们能依祖师所传授的无相忏悔偈去行,必定能灭除三世罪业,使身语意三业究竟清净。从前所有的一切恶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赤诚地忏悔,誓愿同时消灭,以后永不复起。所谓的忏,是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一切过失;所谓的悔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过失。完全永远断除,更不造新业,这就是真正的忏悔。完全与自己内心相应,从心地下功夫,将邪念去除,正念显发,心心念念都是纯善,又怎能有罪垢?
真正的忏悔是象六祖大师所说的“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真正使三业清净。我们若能依之去行,罪障必定消除,定慧自然显发。
三、净土法门的明示
时值末法时代,众生根钝。依自力之戒定慧三学修持,很难获得了生死、脱轮回的效果。佛是大觉智人,早就预知此理,故在四十九年的弘法过程中,除了宣说依自力修行、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禅观法门外,还宣说了仗佛誓愿摄持、自身诚心信愿相结合的弥陀净土法门,如无问自说的《佛说阿弥陀经》。弥陀净土法门传入中国,经东晋庐山慧远大师的开创及莲宗诸师的宏传,在唐朝已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局面。
正因为当时流行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于是韦刺史便向慧能大师请教关于念佛往生是否真实的问题。六祖回答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至此不远。若论相说其里数,有十万八千,见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光’。使君心甘情愿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恶,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念佛求生西方是每个人的志向,众生都有欣乐厌苦的心理。故历代祖师大德都称赞此法门,最适合未法众生修学,近代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上则下无以普度群萌。”并极力提倡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犹如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人人均可服用。而六祖大师教导我们:行十善,去八邪便等同走了十万八千里,自然处在西方。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弥陀净土从相上说距离我们十万亿国土。《阿弥陀经》中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在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相上说虽有这么远,但我们的心若能一念与净土相应,就等同居住在净土内,并非是舍此趋彼。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我们的心达到清净,含嗔痴三毒去除,便是居在净土。即如果你的心清净,则所居的婆裟(堪忍)世界当下就是净土。地藏菩萨住此界的九华山,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凡夫常被境转,迷失自我;而佛菩萨则能转境,心常自在清净。故住此界九华山无有痛苦可言,且更能发此悲天悯人的大愿。这充分说明:如果你的心清净,则你所居住的国土也就清净。我们也深有体会,当心情好时,见什么都很顺眼,吃最下劣的咸菜都觉得香甜可口;可心情不好时,见什么都很难受,吃最上等的御鳝也难于下咽。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关键要有平常的功夫。心无挂碍,专念佛名乃至十念皆可往生;若心有挂碍,称念佛名,未必决定往生西方。如有的人一生念佛,临终时无福报,未能如愿善终的事例也不少。以前有一个财主,念佛念得很好,有瑞相告示:明天佛来接引。这人很高兴,准备往生。可第二天,佛来了,其小妾泪流满面地哭着说:“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这什么年轻漂亮,你别走……。”这时,财主起了贪恋之心,室内瑞相顿时消失,财主脸色渐渐变黑,以至断气,往生不成。这是由于一念的放不下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能依照六祖大师告诉的方法“自净其心”。注重平常的功夫,去除十恶、八邪,自然居在净土。“经常保持善心,时时处在净土。”所谓“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即然寿限已到,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这就解答了吾人常见有人虽修念佛法门却不能往生的问题。因此吾人应时时做到放下、自在、随缘、解脱。不要等到临命终时手忙脚乱而耽误一生,这是非常可惜的。
四、净化社会人心的良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应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才对,可现在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过去时代人们难以想象的问题,如国与国之间虎视眈眈,民族之间矛盾重重,恐怖分子的袭击、捣乱,人际关系复杂化,瘟疫病毒……等等接踵而来,弄得整个世界充满恐怖。
如此种种混乱情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难道是天意?是上帝在惩罚人?还是……?所有天不人祸,无一不是众生的贪嗔痴在作崇。面对这些危机和灾难,一切正直和善良的人都在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弊恶?难道只能任其迅速发展而无有办法改变?一切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克,无论什么事情都须办法改变?一切事物都是相生相克,无论什么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佛法本来就是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真理。星云大师也说:“有佛法就有办法。”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惠能大师就已教给了我们方法,只是我们未曾照着去实行罢了。
在《坛经》中六祖云:“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有他们的造化轨则,是互相依存的。本来就不会互相妨碍,产生烦恼。只要各自遵循自己应走的道路去行,不要离开自己的本性觉悟而心外求道,这就对了。象我们滥用科技导致现在所居住的环境污染、恶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假如我们能遵循此规律,尊重一切生灵,乃至花草树木生存的权利,就不用呼吁环保。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本份,不做侵人利己的事,则杀生、动盗等不好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人们不会为解决精神的空虚和终极归宿的问题以至受骗上当的话,邪教也不会兴起。
“慈悲是观音,喜舍是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陀。”这是六祖教我们做人的准则。对待人要象观世音菩萨一样,作不请之友,现千手千眼,寻声救苦,一切时,一切处,同情弱者,匡扶正义,只要众生需要的地方,就用财、法、无畏布施众生,令众生欢喜。见到别人行善时,随喜别人的功德,象普贤这随喜功德愿一样,放下自己的身份,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要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由许多个体组成。个体的健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象大势至菩萨一样喜舍。人不光只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应有智慧。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但智慧从哪来?是从定中来,故我们要象释迦一样寂默,净化自己的内心,提高道德修养,将自己所证的真理毫无保留的宣说给众生听。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牺牲自己,照亮他人,发扬蜡烛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众生明白道理。虽说已做到慈悲、喜舍、能净,但在度生时,还要具备弥陀的平直思想,平直即平等的用直心待人,直心是道场,对一切众生,无论尊、贱都与之和睦相处,一视同仁地对待。遇到别人对你的恶言攻击,保持平静,不与别人争论。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感化对方。
如果人人都具有向善的信心,具有钻木取火的耐心与恒心。不再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那么即便是在污秽的泥泞中,也能生长出高雅芬芳的莲花。也就是说,我们全世界的人,如果都能依照六祖大师所说的数句法语去行,即使现在社会环境恶劣,人心险恶,过几年之后,社会道德、风气也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内无盗匪叛逆,外无他国侵略。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达到兵戈无用,偃武修文的太平盛世。真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经济小康、政治民主、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结语
堪称“中国佛陀”的惠能大师所说之《坛经》,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代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冲破了世间、出世间的界限,主张“佛示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教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依自性般若之智,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精神的升华和超越,把理想的目标落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提倡“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一切万不堵取自性般若为前导,从性起修,不拘形式。行住坐卧,无非佛事。举手投足,皆是道扬。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一切善恶都不思量,彻见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