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全文在线阅读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七集

关灯直达底部

六祖坛经(第二十七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7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禅师,少年出家却很有志气,从小就以明心见性为志愿。有一天他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他说:「学人最近曾经到过洪州白峰山见过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见性成佛的义趣。虽然和尚这样指示,心里总不免还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远来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问他:「大通和尚为你说些什么?你讲给我听。」智常说:「我到那个地方,大概有三个多月都没有承蒙大通和尚的开导。因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独自一人到方丈室见和尚,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见到虚空吗?」智常说:「我见到。」大通和尚说:「你见虚空,有没有相貌?」智常说:「虚空无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只要你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这就叫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智常说:「大通和尚这番话,我听了以后,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师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说:「大通和尚对你所讲的这些话,里面还存着有知见,所以你不能开悟。我现在再指一条路给你。」于是,大师说了一首偈:「不见一法存无见」,诸位要特别留意「存」字,不见一法是对的,你存一个「无见」就是毛玻为什么?无见还是一法。「大似浮云遮日面」,心里有个「无见」,就是一片浮云,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盖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是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说。但是,不可以执守空知,若执守这个空知,岂不像木石一样吗?你为空知所障,像太虚空生闪电一样。「太虚空」比作真如本性,「闪电」便是障碍,若你不守空知,太虚空就不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个知见忽然生了。「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去见性的快捷方式,这就是错认,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桩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见与知统统都要离开。《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必须要把「知」与「无知」两头坐断,这个时候心性才真正的清净光明,灵光独耀。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所以,只要我们摆脱一切妄缘,就是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于是,说了一首偈:『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这四句偈的大意,是说他自己以前的过失,确实是无端生起的知见。学佛之人最怕的就是着相,菩提是觉,着相是迷,哪有着相求觉的道理?你要想开悟,你有这一念就是开悟的障碍。所以,真正要求开悟,是心里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这才有入处。智常又说:『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自性」就是大觉的根源,称作佛性,亦称心地。「随照」,随着见知照了万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说念念迁流。这是讲凡夫地的境界。后两句是歌颂六祖开示之德,「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若没有到祖师这里接受指导,必定依然是趣向于两头。「两头」,一个是「存无见」,一个是「守空知」,这两头都是障碍,两头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禅师问六祖:「佛法常讲三乘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希望祖师开示。」六祖说:「你学道,要懂得观自本心。」观自本心,就是观照般若。在一般经论中,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方法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闻。观是讲见性,叫返观;《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着重在「观自本心」。这一句,大乘佛法虽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讲多少法门都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能掌握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很容易成就。「莫着外法相」,只要你执着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烦,所有的障碍都起来了,我们俗话说「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缘我们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轮体空」。佛号二六时中绝无间断,不执着能念的我相,不执着所念的佛相,不执着所执持的名号,这就叫念佛三轮体空。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种念佛法就是「观自本心,不着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上品上生。

六祖说:「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从人心有差别而说」。「见闻转诵是小乘」,小乘根性小,仅依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勤诵经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这样的人确实是有,不但有而且还不少。他虽然是念《华严经》、念方等经、念《法华经》,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还是修小乘法。「悟法解义是中乘」,悟是觉悟,你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义能够了解;换言之,你比前面一种要进步一等,前面是但诵不解义,现在你能解义而诵。可是虽解义,你没有实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无法证得。你所解的义,依然是别人所证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并非你自己亲证的境界,所以称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义理明白通达,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帮助解,解也帮助行,行解相应,相辅相成,这样才是一个大乘菩萨。三乘是这么来的。最上乘,「万法尽通」,对于一切万法无不通达,「万法俱备」。这两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必得真正明心见性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要到这个境界,必须「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是最上乘人,也是圆满见性的人。

学佛,当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锁之家。佛说,离开妻子、眷属、田宅形式之家,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烦恼家、要出生死家、要出无明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莲池大师说,「身出心不出」,这没有用处;「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里向道,身虽然没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证与真正出家人并没有两样。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讲的「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他无论修哪个行门,都会有卓越的成绩。

这次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高雄妙藏寺养着有一条狗,这条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课它都参加,到打三皈依它就退去。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面的出家人到这地方来,大家就把这只狗的传奇故事讲给他听。这位出家人一听之后,心里就明白,这只狗是有来历的,必定是这个庙里过去的住持,转生投到狗胎了。它还带有前生的习气,还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课,还像住持和尚一样,到打三皈它就退出去了。这位和尚把狗叫过来,给它一番开示,告诉它:你现在的身份不一样,你已经不是住持,必须早晚课做完才可以离去。这只小狗很乖,听了之后,果然以后每天早晚课做完它才离开。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后果是不堪设想。这只狗,它的业障还并不太重,虽然堕到畜生道,它还能带着前生浓厚的习气。如果罪业深重,堕地狱、堕饿鬼,就不堪设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证道),在念佛法门来讲就是确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若是为报恩、为偿还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的债务恩怨,我们要想报答他、要想了结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道要证道。换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题就解决了,你的恩也报了,债也偿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报,债务只有增加不会减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处几句话要特别记住,就是「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心不清净就不能见道,心不清净就得不到一心;换句话说,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师在此特别告诫我们,最上乘的法,不是我们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讲的修行,不在口争。你必须要自修,不要问我。「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认识心性之后,湛然不动,本自如如。智常禅师听了六祖开导之后,礼谢,侍从大师,一生追随都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