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悌。
【解释】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爱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当中,就这几个人了,也是人生最为难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里看来,兄弟原来是一体的啊!假使兄弟之间,稍微有了不和的话,那么父母的心,就会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爱情同手足,内心不知道会有多么的快乐啊!而且兄弟称为手足,则彼此之间就痛痒相关,应该要互相的保护扶持,那里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干扰打斗的道理呢?所以要时时的念著:兄弟同是一个父母生出来的,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啊!就像是骨头和肉一样,很难解的开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间,就算是遇到些误会争吵,自然就会不忍心的再争吵下去;对于钱财,也就自然看得轻了。法昭禅师曾经作了一首偈子说道:‘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 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王陽明先生曾说:‘古代的圣人大舜,他能够感化大象来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诀,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点’,所以骨肉之间,只应该讲情,不应该讲理;因为执著了理,便会伤到了情;而伤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
【故事】
汉朝的时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 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兄弟三人就讨论,将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连家中堂前种的那棵紫荆树,也决定要把它分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动手,把紫荆树分割成三分;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难道我们人却不如树吗?’田真说著说著,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就决定不要分割紫荆树了。说也奇怪,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从此兄弟财产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称赞:‘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门啊!’要知道兄弟属于天伦之一,与父子夫妇并称为三纲;所以古人将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因为分离又会分散,分散就会孤单,而孤单就快要灭绝了啊!
正己化人。
【解释】
先要端正自己,还要去劝化别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分析】
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而人若是能够正己,则没有不能够正物的啊!因为一个人能够端正自己的行为,大家都会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这就是他的心中可以接受感化的地方啊!若在这个人心可以感化的地方,用至诚的心,微微的去感动,自然一拨便能够转动,一挑便能够出现,没有不接受顺从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显别人的不正,纵然是略微的责备,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诲的;而且还会跟你强辩,争个对错曲直呢!这样反而会摧毁了他的善心啊!这也是现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劝化他人的时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执不知变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这实在是应该要痛切戒绝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为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万行的根本。心若是没有妙悟,妄想情见自然就生出来;妄想情见既然生出来了,那么所见的理,就不能够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错乱颠倒了。所以治心,必须要求妙悟;悟了之后,则妄想情虑都融为真心了啊!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
后汉有位叫陈实的正人君子,待人宽厚,处事公正;乡里间,若是有人发生了争执,都会请陈实出面裁判,究竟是谁对谁错?陈实也都能够准确的做出裁判;并且说出对错的道理,令当事人心服口服,没话可说。久而久之,乡里间就流传了一句谚语:‘宁可被官府责罚打板子,千万别被陈实点名说缺点啊!’有一天的夜晚,陈实家里来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面,被陈实发现了;陈实就起床 拿著蜡烛,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来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来就恶啊!只是因为他经常的做恶事,养成习惯之后,就改不过来以至于此啊!就像我们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啊!’这位小偷听 到了陈实的话,大吃一惊,就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向陈实认错请罪;陈实就和言悦色的劝导他,要他立志改过迁善,别再做见不得人的勾当了。并且还赠送他绢布两疋,勉励他务必要痛下决心改过。陈实的作风影响所及,居然感化了一个县;从此以后,县里再也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了。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解释】
矜哀怜悯孤儿,要尽力的教养他,成就他终身的事业;抚恤寡妇 ,要尽力的保护她,成就她一生的贞节;尊敬老人,使他们得到尊养和安宁;爱护年幼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抚育和保护。
【分析】
孤儿寡妇 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儿寡妇 ,而且又贫穷,那就更惨了,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啊!所以布施恩惠,把孤儿寡妇 列为最优先的对象。孤儿的父母,寡妇 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会感恩不尽啊!老年和幼年,为人生所必需经历的,这时候若是贫穷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圣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点,不过就是‘哀此茕独’,孔夫子的志向也不过是说:‘老安少怀。’这是什么缘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来啊!
【故事】
周朝的时候,鲁国有一位妇人,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在兵荒马乱之中,她就抛弃了怀中所抱的婴儿,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牵著的孩子。齐国的军队看到了这位鲁国妇人的行为,感到很奇怪;就问她说:‘你把原先怀中所抱的孩子丢掉,那个丢掉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啊?’妇人回答说:‘他是我亲生的孩子!’齐军又问:‘那么你现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谁呢?’妇人说:‘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齐军又进一步的追问道:‘你为何丢弃了自己亲生的孩子,而却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妇人回答说:‘儿子对母亲而言,是属于私爱;但是侄子对于姑姑来说,则是属于公义;我若是违背了公义而偏向了私爱,这样就断绝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儿,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啊!’齐国的军队听了这位妇人的解释,就说道:‘鲁国的郊外,居然还有妇人在持节行义,更何况是鲁国的国君呢?’说罢就撤退了军队,返回齐国,不再攻打鲁国了。鲁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情,就赏赐了这位妇人许多的财物,并且称她为鲁义姑。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解释】
虽然是细小的昆虫,无情的草木,也不可以伤害啊!
【分析】
这里讲到连微细的小昆虫,和花草树木都不可以伤害,那么其他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说了。现在人任意的伤害物命,实在是因为不知道一切会动的、有灵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树木正在成长的时候,不可以折断’的训示,怎么可以说昆虫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没有知觉,就任意的伤害它们啊!
圆觉经的序文里面说道:‘凡是有血气的,必定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定同是一体的啊!’楞严经也说:‘如来经常说道,宇宙森罗万象的形成,都是我们的心所变现出来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尘,都是因为这个真心所造成的结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叶、一丝缕、一个结,追究他的根元,其实都是有体性的啊!’
太上在此垂诫的用意,就是要人们对待一切有情,和一切无情的生命,都要养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
从前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附近的池塘里,有一只蛤,非常欢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边一心的谛听佛在说法。偶然之间,这只蛤就被来听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为一心听佛法的缘故,功德很大,所以这只蛤死了以后,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说的上帝)。并且从忉利天又来到佛陀说法的地方,聆听佛陀演说佛法的微妙义理;因此而开悟,证得了须陀洹果,也就是声闻初果。蛤是一个很微小的动物,但是后来却证得了很高的果位。从这个案例看来,纵然是微细的昆虫,也是不能够伤害的啊!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解释】
凶狠的人,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能够改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应该要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积极的行善,后福无量啊!
【分析】
何龙图先生说:‘凡是刚刚开始作恶事的时候,也只是因为当时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够劝阻禁止啊!就是已经做了恶事之后,仍然会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绝做了恶事的人,就如同拒绝仇人一般,虽然他们想要洗心革面,从新做人,却是因为不为人所接纳,而很难有勇气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够得到,但是人们都往往虚妄的分别计较;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来的,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别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实,破坏他人的善事;这样只是徒然的坏了自己的心术而已;对别人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害。殊不知别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够激励他、劝勉他、赞扬他,使他能够做的更完美,更圆满;那么别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这样便是功德无量啊!
【故事】
后汉时,有位叫庞统的人,每每称赞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过其实,别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庞统回答说:‘当今这个时代善人少,恶人多,想要改善社会不良 的风俗,增长自己的道业;若是不尽量的赞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么想要行善的人,就会更少了啊!称扬赞叹十个人,其中若有五个发生错误;但是也有五个没错,这样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励,这也就可以了啊!’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释】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时候,急需用医药,死丧则急需要殓葬,饥寒则急需要衣食等等;我们应该要慷慨的解囊,及时的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例如水灾、火灾、车祸、家破人亡等等,我们应该要随著自己的力量,去救护、解除他人的危难,使其能够转危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难颠沛的时候,如果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种的功德,上可以资荐祖先,下可以福荫儿孙;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说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不要开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著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故事】
高邮地方有位叫张百户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见远处有一个人,爬在已经翻了船的船背上,载浮载沈,十分的危险,正在高喊著救命;张百户大喊,请渔船前往搭救,结果渔船都没有回应。张百户立即拿出了十两银子给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结果救起之后,这个快淹死的人,原来就是张百户的儿子啊!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释】
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要多方的救护。
【分析】
现在的人,见到了别人的得失,不能够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掉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乐见别人失败,事实上与人事上的成败毫不相关,这样只是徒然的自己坏了自己的心术,而且种下了恶因,最后还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
【故事】
薛瑗做燕国宰相的时候,不能够以平等心来待人处事,而且还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欢别人有所失,不肯为燕国推荐贤能之士;并且还嫉妒妨碍他们,使他们不能为燕王所用。结果薛瑗的一个儿子死在监狱里面,其余的儿子也全都变成了残废。公明子皋就将中诫经传授给薛瑗,看经闻法之后,薛瑗非常后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发誓受持力行中诫经的教诲,最后仅保住了一个孩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解释】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性。
【分析】
听到看到别人的短处,就像我们听到了父母的名称,耳朵虽然可以听闻,嘴巴却是不可以说出来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说出来,而耳朵也可以不去听闻,那么不就更好了吗!要知道那一个人没有缺点呢?如果把别人的缺点彰扬出来,则不免就会传播出去,减损了他人的声望,而又堕落了他人的操持,这种的罪过,究竟是谁该负责呢?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是绝对不做这种事情的啊!
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应该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样,把他的钱财都深藏不露;如果将钱财露出来,就会有危险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定会有他的长处和优点;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韬光养晦,涵养德性,这样日新又新,然后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说:‘有盛德的人,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往往就像笨笨的样子。’
【故事】
唐朝永淳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这四位名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初四杰,这四个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四个人的才华盖世,而且年纪又轻,将来从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显贵的地位。可是裴行俭见到了他们四个人却说:‘读书人以后能不能够发达久远,鸿图大展;应该是先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们四个人,文章虽然好,但是多显得浮躁浅薄,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不是享有爵禄福报的根器啊!杨炯这个人还稍微显得沉静收敛一些,他能够善终,就算是十分的幸运了啊!’后来这四个人的命运,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一样。卢照邻、王勃、骆宾王三个人都是早死,只有杨炯活的比较久些。
遏恶扬善。
【解释】
我们应该遏阻人去做恶,以免得他渐渐的横行,那么别人就会受到他的毒害;另外应该要赞扬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够为善不倦,那么别人也都会受到他的导引。
【分析】
凡是人之为恶,原来并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个人习惯做恶,污染太深的话,则很难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误为;弄到最后,却造下了弥天的罪业;分析他的开始,也只不过是当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个人都有良知,当他最初开始犯错,恶念刚刚才生出来的时候,就应该要苦口婆心的劝导他、提醒他,甚至竭尽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个人没有良心呢?经过这样的劝导提醒,他能不改恶向善吗?即使是不幸,已经造下大恶的人,我若是能够至诚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么他的善心未必不会不生出来,而毅然决然的洗心革面,忏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恶业啊!
推多取少。
【解释】
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是朋友通钱财,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部份,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部份,让给别人便宜,自己甘愿吃亏。
【分析】
兄弟之间,是骨肉天伦的关系,而财钱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要推让啊!佛在遗教经说:‘欲望 多的人,因为他多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比旁人要来得多;欲望 少的人,甚至他无所求,也没有什么贪欲,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一个人若是想要脱离各种的痛苦烦恼,应当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贵安乐最安稳的所在啊!知足的人,虽然是卧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处在天堂里,也是不称心不快乐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在钱财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够扰乱他的心,所以他永远知足常乐啊!
【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徐积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财产,他先请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东西自己再取;结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了一箱的书,和两间破旧的屋子,徐积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没有一点埋怨和后悔的念头啊!
受辱不怨。
【解释】
虽然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也只是责备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浅,不能够感动他人;因此更应该要积德累功,决不会去怨恨别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别人的侮辱,惟有当下自问反省,是不是自己错了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别人的侮辱是理所当然的,我应该要接受啊!如果是错在别人,那么这个侮辱就不应该了;纵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于是没有侮辱啊!不但是不应当怨恨,也实在是无可怨恨啊!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够忍耐小耻小忿,这样才能够做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狭窄、见识浅薄的人,所能够了解的道理啊!
【故事】
宋朝的名臣富弼,训诲他的子弟说:‘忍这个字,实在是微妙极了啊!一个人若是能够清廉节俭之外,更加上这个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时候,有人在骂他,旁边的人就跟富弼说:‘喂!有人在骂你啊!’富弼回答说:‘他恐怕是在骂别人吧!’旁人又说:‘他是指名道姓的在骂你啊!’富弼则说:‘天下之大,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他不是在骂我啊!’骂富弼的人听到之后,感到十分的惭愧。
【嘉言】
郑暄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 。’
受宠 若惊。
【解释】
凡是在受到升迁奖赏等荣宠 的时候,应该要有不克负荷,若惊若惧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浅福报不够,不能够长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个人受到了荣宠 ,虽然是他分内所应得的;但是也应当要守分知足啊!并且有受宠 若惊的意思。因为‘福兮祸所伏’,古有明训啊!一般人往往在福报现前,就得意忘形了,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灾祸的远因;而且日过当中,太陽则会开始慢慢的偏斜;月圆之后,月亮就会开始渐渐的缺了,这也是一定不变的道理;所以在受到荣宠 之后,更应该大积功德,力图报效,不敢有一丝毫的懈怠啊!
【故事】
宋朝的司马光在写给他侄子的信中说道:‘近日我承蒙圣上的恩典,任命我为门下侍郎,满朝文武官员忌妒我的为数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鲁正直的态度和他们相处;我就像是一片黄叶在狂烈的风中飘荡,要想不掉下来都很困难啊!所以我自从受命以来,只有恐惧而无喜悦,你们应当知道我的用意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解释】
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
【分析】
施给他人恩惠,若是还希求他报答,这就是自己的贪爱之心,还没有忘记啊!送给他人财物之后,又觉得后悔,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还没有化掉啊!要知道贪心而且吝啬,这是君子所不为。金刚经说:‘菩萨对于各种的人事物,是不会有任何的执著而行布施的。’又说:‘若是菩萨能够不著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以财物救济帮助别人,能够做到内不见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有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点希求回报的心;虽然用了二十万两的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啊!至于追悔这两个字,尤其是人生的圣凡关键所在;所做的恶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将来心中的恶念,也就渐渐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将来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后,还会后悔,那么还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赠与,来得较为妥当啊!
【故事】
隋朝人李士谦,从小父亲就过世了,李士谦事奉母亲非常的孝顺。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被魏广平王重用,担任开府参军的职位。家庭也逐渐的富有,他就拿出几千石的粟米,借给乡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时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粮米的乡人,当场就把借据烧掉,并且对他们说:‘你们欠我的已经还完了,没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种子,分给贫穷的农人去耕种,因此而救活了许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会出钱帮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颂李士谦在积陰德,李士谦说:‘陰德就像耳鸣一样,只有自己能够听到能够知道,别人是无法听到知道的啊!现在你已经知道了,那还叫什么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谦梦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诉他说:‘上帝嘉许你积了许多的陰德,要使你后代的子孙昌盛无比啊!’
所谓善人。
【解释】
把前面所说的众善,都能够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分析】
从这里‘所谓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讲善人的福报盛大,而且绝不会不灵验;要知道名副其实的善人,开始就能够是非分明,不会弄错,而且智勇双全,最后到达了‘人我两忘’的境界,待人处世既慈悲又宽恕;况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丝毫都不会违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尧舜周公孔子复生,也是和这个道理一样的啊!而所谓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远恶;而人心要怎样才能做到有善而无恶呢?因为人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习 气和毛病,以致于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应当要有善则精进,有恶则改悔,这样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无恶的境界啊!
【故事】
明朝江 西邹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宝的佛教徒,他辛勤的从事各种的善事;凡是救济别人患难,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虽然是天寒地冻,或是大热的太陽,他都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大善人。邹子尹病死之后,来到阎王面前,心里很不服气;阎王就命令判官,将他的善恶册子打开来给他看,册子一打开,就有名利两个大字。凡是邹子尹一生当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记在‘名’字下面,就是记在‘利’字下面,邹子尹这时候才觉得惭愧服气。他死后复苏,告诉别人说:‘请你们帮助我□告世间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诚心,切切实实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扫除的干干净净,绝对不要像我一样,带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说完之后,再过了五天,邹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时说道:‘我对子尹非常的了解,他为人或许免不了好名;至于利,子尹则是一个轻财仗义的人,怎么到了最后,却变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间请托众人帮助行善;起初的念头,也都是为了要做善事而发的愿,等到钱财到手之后,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开始的时候说:“我只是暂时的借用一下而已。”后来日子久了,竟然就变成假借不还了!这就是邹子尹辛勤劳苦一生的行善,仅博得了名利两个字的结果。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解释】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顺人心,所以世间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贵长寿康宁的福报,和居官受职的财禄,都跟随著他;使他能够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许多的邪神厉鬼,都远离他、避开他,不敢侵犯他;而聪明正直的神灵,冥冥之中都在保卫他、帮助他。
【分析】
‘人皆敬之’,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只要一触动,便会有所感应;虽然是愚夫愚妇,若是听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扬赞叹;任凭你是如何的穷凶极恶,见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这是因为良心发现,自然就会能够产生自制的力量而有所不为。这里为什么说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这个善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处,所以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他啊!
【故事】
司马光从洛陽到京城去觐见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马光,就把手放在额头上,向他行礼表示尊敬;司马光走到那里,老百姓就跟随到那里;后来愈跟愈多,最后老百姓就把司马光拦下来向他说:‘司马大人啊!请您不要回去洛陽,就留在京城里,帮助皇上治理天下,我们老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啊!’刘大谏先生在朝廷为官的时候,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歌颂他对朝廷的忠心啊!富文忠公(富弼)骑著驴走到天津桥,市民闻风而至都跑来看他,整个城市为之一空啊!邵康节先生出外游玩的时候,读书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没有一个人不是急急忙忙的跑向前去欢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连鞋子都穿反了啊!
【分析】
‘天道佑之’,天道是无偏无私的,但是常常会与善人感应道交 ;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说些什么,上天就会很巧妙的回应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请,就会自动的来保佑他啊!只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够感动天神,不管我在那里,都一定会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只要自己能够努力的尽人事,诚心不间断,这样的坚持到底,终究能够感动上天的。
【分析】
‘福禄随之’,圣贤人和君子,他们的语言善、行为善,心中的一团 和气感召了上天,自然就会有吉祥的瑞应和福报跟随著他们。诗经上说:‘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就是福禄随之的说法啊!
【故事】
唐朝的大将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长安和洛陽两京,功劳盖世,超过了所有唐室的功臣;因为他身系著天下苍生的安危,达三十年之久啊!皇帝封他为汾陽王,他个人的富贵长寿,可说是已经到达了极点;而且他的子孙,几乎个个都是荣华发达显赫贵盛;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罕见,而且也是他人难以比拟啊!
【分析】
‘众邪远之’,邪正是不两立的,正所在的地方,自然邪就不能容了。譬如太陽一出来,则冰雪自然就会融化。李吉甫说:‘神明喜欢正直,一个人若是能够守住正直,就会得到神明的保佑;而妖魔鬼怪是不能够胜过一个有德行的人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德行,则妖魔鬼怪就会兴盛了啊!’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故事】
明朝的时候,有位名叫景清的读书人,他参加会试经过淳化县的时候,就借宿在当地的一个家庭中;而这家主人的女儿,被妖魔鬼怪附了身,景清当晚借宿在他家中;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妖怪竟然没来。景清离开之后,妖怪则又来了。这个女孩就问妖怪说:‘为什么你昨天晚上没来呢?’妖怪说:‘我是因为回避景秀才,所以才没来啊!’女儿就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刻就去追赶景清;景清就写了‘景清在此’四个字,叫她父亲贴在门口,妖怪从以此后就不敢再来了。景清为人十分的正直忠烈,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景仰。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释】
使善人所作的事业,必定会成功,而且永垂不朽;并且还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分析】
世间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惟有以真实的心来行善;则人事既然合了天心,而天意岂会违背了人愿,自然就会默默的帮助善人,没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
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专门讲求仙的道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教的圣人,为何所讲的几乎都是如出一辙啊!神仙可以希冀,佛也可以修成,尧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况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长寿、男女,又有什么求不到的呢?这也只是看这个求的人有没有认真的去做啊!
【故事】
宋朝的太尉李端愿问达观禅师说:‘天堂和地狱,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禅师回答说:‘诸佛向无中说有,就像是病眼生翳看见了空中的花朵一样;太尉从有里寻无,就像是用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这也就像是眼前见到了牢狱,却不知道要回避,心外听闻到天堂,却想要求生的情形一样的可笑啊!却不知道欣喜与恐怖,全都是在我们的一心;而天堂与地狱,也都是心的善恶所造成的境界啊!太尉,只要您能够了悟自心,自然也就没有迷惑与烦恼了。’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解释】
想求天仙的人,应当要积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应当要积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分析】
这一节总结上文,讲做善事为成仙的根本方法,这里说到一千、说到三百,则是克定善事的数目和期限,只要认真的去做,决定可以成功,也有不生退转的意思。而天仙地仙的差别,就在于所做善事的多少。楞严经说:‘仙有十种,第一种叫地行仙,第二种叫飞行仙,第三种叫游行仙,第四种叫空行仙,第五种叫天行仙,第六种叫通行仙,第七种叫道行仙,第八种叫照行仙,第九种叫精行仙,第十种叫绝行仙。他们的寿命虽然可以长达千万岁,但是仍然都在六道轮回之内啊!’所以修成仙以后,还得要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才不会再堕落,可以再超升,跳出三界六道轮回;就像仙人吕洞宾一样,听到了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因此而豁然开悟;后来遇到了黄龙禅师,才替他印证。孙思邈真人则常常向唐朝的道宣律师请教佛法,后来又到四川成都,听无名行僧讲佛经多宝塔品,才得以证得了真人,这些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好例子。
茍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解释】
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违背天理而做了恶事。
【分析】
从这一节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举作恶召祸的细目;这两句话是作恶的总纲领,也是做恶之人的起头,和前面所说的‘是道则进’两句,正好相反。古人说:‘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样,要用规矩礼法来作为堤防;堤防若是筑的不够坚固,最后必定崩溃,水就会到处的奔腾流窜,泛滥成灾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约束控制的话,则必定会肆无忌惮,违法乱纪,天下大乱啊!所以要去除烦恼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恶,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记礼法规矩啊!’
【故事】
索靖虚为人非常的好学上进,他所居住地方的州郡长官,对他的学问品德,非常的仰慕,经常的致函,邀请索靖虚到官府赴宴;但是索靖虚都没有接受。当时的太守名叫陰澹,曾经亲自到索靖虚的家中拜访,与他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太守陰澹在与索靖虚谈话之后,感叹的说道:‘一般世俗观念,所认为的富贵,并不是本性中的富贵啊!所以眼睛就喜欢拼命的向外看好的颜色,耳朵喜欢沉溺在音声之中;而索先生却和世俗的观念正好相反;俗人喜欢追逐感官的享受,沉迷在声光的刺激之中;而索先生的身体,虽然居住在这个尘世之间;但是他的心,却是栖息安住在道义和天理之上啊!怎么会因为外在的境界和遭遇而动了他的心呢?要知道索先生对于道义和天理,认识的非常深入清楚,所以他的为人处世,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守住道义和依循天理了。’
以恶为能。
【解释】
反而以作恶,认为是能干。
【分析】
这句‘以恶为能’,是专门就人事上说的。人性本善,而有人却是以作恶,认作为能干,这就失去了他性善的本体了;而且‘以恶为能’这四个字,就是千秋万世大大小小的恶人造恶的根本原因,所以才把它列在诸恶之首。人虽然是愚笨到了极点,也没有甘心情愿做恶人的啊!然而也没有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干的人;只是因为错认了这个‘能’字,所以也就愈做愈差了。
忍作残害。
【解释】
忍心去作伤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这一句是专门就物命上来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却是心怀残忍,作出了残害物命的勾当。要知道残害物命是恶事里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动机更是出于残忍的话,那么这样的任意所至,就会没有一丝毫恻隐怜悯之心了!诸善的根本,就在于慈心,而诸恶的根本,则在于残忍;所以去掉残忍而存慈心,就是圣贤仙人诸佛菩萨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贪生怕死,爱恋自己的亲人故旧,知道会疼痛,感觉会痛苦,这些贪恋和感觉,动物和人类是完全一样的啊!但是人类有智慧,动物缺乏智慧;人类能够说话,动物无法说话;人类的力量强,动物的力量弱啊!现在看看人们办一桌食物,不只是杀害一条的物命;例如斑鸠、鸽子、鹌鹑、麻雀,要杀掉十多条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用蚌蛤、虾子和蚬,做出一道菜或汤来,就要杀死一百多条的命啊!又有爱好美食的人,更是想尽了办法,生吃活烤、开膛剖肚、剥皮刳壳、极尽残忍之能事;饱食一顿之后,则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迟缓待慢,则发脾气骂厨子;所以只要冷静的想想,实在是令人惊恐悲悼啊!
【嘉言】
黄鲁直先生曾经做了一首偈颂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唐朝的仙人吕洞宾也说过一个偈子:‘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恕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
【故事】
许真君是晋朝汝南人,从小就喜欢打猎。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到母鹿不断的用舌头去舔小鹿的伤口,似乎有著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许真君就用刀剖开母鹿的胸腹,却发现母鹿的肝肠寸断,他大为感动而悔恨不已;于是就折毁弓箭,发誓永远不再打猎了。许真君后来被荐举为孝廉,做旌陽县的县令,因为有感于晋朝的朝政紊乱,于是就弃官归隐,追随吴猛学道;在晋孝武帝太康二年,于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为常常显灵济世,宋帝就追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简称为许真君,或是称为许旌陽。
陰贼良善。
【解释】
对于忠厚善良的好人,应该要爱护他、推荐他、赞扬他,却反而陰谋的加以贼害。
【分析】
陰贼就是陰谋贼害,例如暗箭伤人,最是难以防备;而且别人被我害了,而我却不用背负害人的恶名,这是最糟糕的坏事。对一般人而言,尚且都不可以这样的陰谋加以贼害;若是用来贼害善良的好人,则更是不可以啊!因为善良的好人,是民众的希望所寄。善人在一个国家里面,则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重视;善人若是在一乡之中,则会被全乡的百姓所重视,所以怎么能够去陰谋贼害善人呢?
【故事】
唐朝的宰相李林甫,为人陰险狡诈贼害善良,所做的恶事不胜枚举。李林甫快要失败的时候,他看见一个鬼物,长得锯牙钩爪,全身是毛,眼睛如电,用手打他;过了没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李林甫死了之后,朝廷就下令,将他的爵位夺除;并且打断他的棺材,再杀戮他的尸体,还将他的子孙流放到岭南地区。宋朝淳熙初年,在汉州这个地方,有一位女子被电打死,这位女子身体上写有红字说道:‘李林甫为臣不忠,陰贼善良,三世为娼,七世为牛,这些报应受完之后,将永远沦入水族之中。’
暗侮君亲。
【解释】
对于君王、国家元首、和父母亲,应该要忠诚、要孝顺、要尊敬;却反而暗中的欺瞒君亲,去做不忠不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亲这句话,是专门为好名之人,以及矫情做作的人而说的。国家和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就如同天地一样;如果领了国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贪图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诈阿谀欺上瞒下,这种的存心,怎么可以让君王或元首知道呢?这就是暗中欺瞒了君王元首啊!对父母亲的奉事供养不诚恳,处事待人不诚实,或掩饰自己对父母违逆的过失;这种的存心,怎么可以让父母亲知道呢?这就是暗中欺瞒了父母亲啊!
【故事】
明朝的宣宗皇帝,非常喜好诗词歌赋,经常命令朝中的大臣附和;有位学士自以为才气很高,他每次应制奉命做完诗的时候,就说:‘我所做的诗,实在是太好了啊!皇帝不但是做不出来,而且也看不懂其中的奥妙啊!’没有多久,这位学士就以诗字触犯了皇室的庙讳,而且讲话涉及讥讽;因此就被皇帝处以不敬的罪名,而夺掉了他的官职。
慢其先生。
【解释】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应该要恭敬的受教,却反而轻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师的道理啊!
【分析】
父母生下了我们的身体,必须要靠先生的教导,才能成就我们的学问;所以对先生、老师,要和对君王和父母亲一样的尊敬。现在的人请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只是虚有其表,吝啬钱财而且还于礼有亏;甚至还出言不逊,态度反常,有心的轻视老师,这则是和禽兽 相差无几啊!
叛其所事。
【解释】
对于所应服事的长官或主人,不能够效忠,就是背叛啊!
【分析】
叛其所事的事,是指以下事上;例如属员服事长官,士兵服事将帅,仆妾服事主人,都称作事;而背叛并非一定是显然的背叛违逆,只要是在所服事的人缓急的时候,自己不能做为他的倚靠;利害关头的时候,不能够怜悯救济,就叫做背叛了。
【故事】
三国时代,骁勇善战的名将吕布,最初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对待吕布,就如同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但是吕布这个人,却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为了要贪图功名富贵,被同乡李肃一煽动,就决定投靠董卓;当天晚上,吕布就提刀进入丁原的营帐中,杀了丁原,并且取下了丁原的首级;第二天,就带著丁原的首级投效董卓;并且还发誓拜董卓为义父;后来吕布又为了貂蝉和司徒王允,而把义父董卓用戟刺死。不久之后,吕布被曹操的军队捉住,曹操本来不想杀掉吕布,甚至想要用他来帮助自己平定天下,就问刘备的意见;但是刘备则劝曹操说:‘明公,你难道没看见吕布,他是怎样服事他的义父丁原和董卓吗?’曹操听了刘备的话,觉得颇有道理,就下令将吕布缢死。
诳诸无识。
【解释】
对于许多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说些假话来诳骗他们,使他们误信为真而害事。
【分析】
没有知识的人,正应当要随事的开导,告诉他们如何的辨别善恶,明白道理;使他们能够觉悟,不再迷惑颠倒,怎么能够因为他们容易欺骗而去欺骗他们呢?楞严经说:‘炫耀迷惑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疑误了众生的慧命,这种人死了以后,应当堕入无间地狱,受无量的大苦啊!’唉!人何苦要造作这种的罪业呢?
谤诸同学。
【解释】
对于许多同学朋友,反而妄加的毁谤,破坏他们的名誉。
【分析】
同学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样的亲切;况且朋友是五伦当中的一伦,怎么可以妄加的毁谤,满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说:‘朋友之间相处,彼此都有五种的责任要尽。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恶事,应当要互相的规劝,禁止再作恶事。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应当要互相的探视照顾调养医病。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对方的隐私,不可以向外人说出。第四、彼此应当互相的尊敬赞叹,不要断了往来,也不可以记怨。第五、彼此若是贫富不相等,应当要扶持帮助,不可以互相的诽谤。’
【故事】
宋朝的郭贽,赋作的非常之好,因而颇有声名。他的同学李勉,却是因为妒忌他的才华名气,就毁谤他。因此李勉连续好几次的考试,都没有上榜。后来郭贽先及第,接著又再考中了举人,这时候李勉方才以明经充选而已。榜诏下来的那天,李勉感到非常的惭愧后悔,就决定返回家乡不再赴考了。郭贽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就前往追赶,把李勉追了回来,后来李勉才考上。
虚诬诈伪。
【解释】
用虚伪、诬陷、诈骗、欺伪种种的手段,来指责攻击他人的隐私和过失。
【分析】
漫无根据叫做虚,妄有污蔑叫做诬,诡计蒙人叫做诈,矫情欺世叫做伪。这四样分开来说则是四种;合起来说就是不诚实啊!要知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现在舍弃了诚,而用了虚伪、诬陷、诈骗、欺伪,这样岂不是违逆了天道而失去了人道吗?这种的存心,非常的不好,这种的行为,也非常的危险!如果是这种人的话,那就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的人啊!所以这种人来生不堕入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那会堕到那里呢?
【故事】
宋朝的奸臣丁谓,与人交往,从来都不说真话;并且还说:‘人的心若是真诚朴实的话,那么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啊!只是徒然受到别人的欺侮而已!’丁谓如此的存心,难怪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心在打些什么主意,令人无法测知;当时天下的人,都把丁谓看作是五鬼。说实在的,丁谓的虚诬诈伪,比鬼还要厉害;当然他的下场,也就不堪闻问了。
攻讦宗亲。
【解释】
指斥宗族和亲戚的隐私或过失,而加以攻击。
【分析】
同姓的亲人叫做宗,异姓的亲人叫做亲;虽然亲戚关系,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其实都是我所应该关切的人啊!应当以亲爱忠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若是遇到了患难,应该要共同的来承担;遇到了困难缺乏的时候,应该要及时的予以接济;家丑要互相的掩藏,外侮要共同的抵御;怎么可以彼此互相的争夺,连一点点小事,也在锱铢的计较;甚至还彼此互相的倾轧,伺机攻讦报复。俗话讲:‘折断树枝,会伤到树的心!砍断树根,就等于斩断了树的脉啊!’这句话值得大家警惕。
刚强不仁。
【解释】
气质刚强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够仁慈温 和厚道啊!
【分析】
孔子所赞赏刚毅的人,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定正直,而且又讲道理的缘故;而太上所教戒的刚强之人,是因为他很容易就动气发怒的缘故啊!中医称痿痹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为这种病症不知道痛痒。喜欢刚强动气发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时候,也就不知道痛痒了;都是带著杀机,这就是俗话所讲的铁石心肠,这种人怎么能够仁慈呢?然而刚强到了最后,没有不被摧毁折断的啊!若是能在吃过了几次大亏之后,而渐渐的转化为柔弱,这也就是他的万幸啊!
狠戾自用。
【解释】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分析】
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会懂得如何用人;而没有智慧的人,则是全靠自己来做;须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况是凶狠暴戾而又刚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说:‘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恶劣的坏马一样,很难加以调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没有益友和善知识来亲近他,更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个人会去造恶招怨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了啊!’
【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时的宰相,为人喜欢猜忌怀疑、嫉妒又刚愎自用;而且还排挤忠良,欺世盗名;甚至胆大包天,毁谤圣贤,居然还敢厚著脸皮以圣贤自居;王安石刚当宰相的时候,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认同,因而起了争执,王安石就排斥他们,甚至把他们贬官放逐到远方,他的儿子王雱甚至说出了:‘只要把韩琦、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推行’的这种话,那么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愈来愈多,而他的言行,却是更加的骄傲、凶狠、放纵、怪异了。并且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这种狂语。这时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经到了恶贯满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儿子王雱,背部突然长了毒疮,年纪轻轻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伤心,就向神宗告病,请辞宰相的职位。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职位。王安石这时候,失去了皇帝对他的宠 信,悲哀自己的独子早死,不能够传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倒行逆施,招到了百姓的厌恶和诅骂;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贤人君子,也都相继的掌权施政,并且把他所主张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了;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惭愧,惊吓恐惧而死。
是非不当。
【解释】对于恶人做坏事,反而说他是对的;对于善人做好事,反而说他不对,这样的认定是非,就显得太不允当了啊!
【分析】
真正具有道德仁义的仁人君子,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辨别好恶,允当的认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对一个人来说,则关系到这个人的善恶;对于一个乡镇而言,则关系到这个乡镇的利害;对天下国家而言,则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安危;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小心啊!若是轻率不当,任意的认定是非,那就太危险了啊!
【故事】
宋朝蔡京当宰相的时候,把司马光、苏东坡、程颐、王献可等贤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认定为奸党 ;而且还奏请皇帝批准,把‘奸党 ’的名字刻在端礼门的大石碑上面;而且还命令全国各州县比照办理,老百姓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没有多久,这块石碑就被雷打碎了,蔡京也因为事败,被贬官流窜而死。
向背乖宜。
【解释】
对于恶人,应该要远避,反而要心向他;对于善人,应该要亲近,反而要违背他;这样的向背,实在是很不适宜啊!
【分析】
向,是应当要趋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趋向的啊!恶,则是应当要违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违背的啊!如果是趋向了邪,而违背了正;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时的不察,而向背失了当,就会导致终身都身败名劣;所以对于向背,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啊!
【故事】
宋朝的贤臣刘贽,曾谈论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种的害处。王安石就责备刘贽向背乖宜,并且向皇上报告,皇上就下诏命令刘贽分析反对新法的理由。刘贽就向皇上报告说:‘臣所趋向的是忠是直,所违背的是邪是佞;所趋向的是义,所违背的是利;所趋向的是君父,所违背的是权奸;如果臣因为这样而获罪,也是臣自己罪有应得;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终将为害天下苍生啊!愿陛下不要忘记我所说的话啊!’刘贽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说出了真话,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刘贽认为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后来刘贽当上了宰相。
虐下取功。
【解释】
有的做官的,竟然胆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贪取功劳奖赏。
【分析】
蜡烛遇到黑夜,则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劳;船得到水的浮力,则成就它载送货物的功劳。大抵只要水到渠成,功劳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显现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劳啊!所以只要有取得功劳的意思,那么做将军的,放纵他的军队去抢去杀;做官的,妄自的增加粮税劳役;做法官的,都加重犯人的罪刑,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顾虑而任意的去做了啊!然而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来换取个人功名的行为;功劳就算得到了,也不过是升官而已;但是灾祸却是随之而来,而且不只是杀身之祸啊!人虽然是再笨,也不至于如此啊!我们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将曹彬,攻下江 南的时候,不杀一个人!汉朝的汲黯,为了救饥荒,就假传圣旨打开粮仓,因此而救活了几万个饥民!汉朝的于定国,担任廷尉审案的时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没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当时来讲,他们何尝不是国家的第一功臣啊!
谄上希旨。
【解释】
奉承在上位的长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
在上位的长官,尚未做出决定的时候,犹有劝说挽回的机会;但在这时候,若是有人逢迎长官,那么长官的决心,就会更加的坚定,以至于到了不可再劝说挽回的地步了。这不只是臣子之于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属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绅士迎合官府,部属迎合主管,仆人迎合主人等等,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应当依循著道理去做,千万不可以有所贪图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机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么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贪图不义的钱财呢?应该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谄媚,只是徒然的丧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别人结下了无穷的怨业啊!
【故事】
唐太宗曾经指著一棵树说:‘这棵树实在是一棵好树啊!’宇文士及从此就一直不断的逢人就赞誉这棵树。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严肃的对宇文士及说道:‘魏征一直在劝我,要远离奉迎阿谀的佞人,我始终都不知道,佞人是什么样子,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听了,立即就向皇上叩头谢罪,惭愧不已!
受恩不感。
【解释】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图报,竟然还忘恩负义。
【分析】
古时候的人,就是受到别人布施一餐饭的恩惠,也必定会回报的;纵然是没有能力回报,也一定是铭记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记啊!智度论说:‘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图报,这种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啊!’这句话讲得实在是太贴切了!然而恩惠当中,有所谓大恩的有四种: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国家的大恩,四是师长的大恩。或是有人糊里糊涂的过了一生,对上面所说的四种大恩,根本就未报,而对于私恩小惠的报答,却是感到沾沾自喜,这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并不是报恩啊!
念怨不休。
【解释】
对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报怨,却要怀恨报复;而且还念念不忘,不肯罢休呢!
【分析】
对于弑君杀父的大仇,离散骨肉的仇恨,君子对于这种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报怨的方法。至于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来排遣,可以用感情来原谅,这样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还念念不忘,则怨怨相报,也就永无休止了啊!
【故事】
唐朝的李德裕,在做宰相的时候,和许多人结下了不少的冤仇。后来李德裕被贬官,谪放到珠崖(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有一次在珠崖,他见到一座佛寺的墙壁上,挂了十几个葫芦,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就询问寺里的僧人,僧人告诉李德裕说:‘这都是人的骨灰啊!这些人都是因为得罪了当权的宰相李德裕,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珠崖,也就死在这里;老僧看到他们客死他乡,尸体无人掩埋,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怜悯同情他们,就把他们的遗骨焚化了,放在葫芦里面,等待他们的子孙来领取带回家乡啊!’李德裕听老僧这么一说,吓得直向后面倒走,而且心痛如绞,竟然痛到死掉。
【嘉言】
于铁樵先生说:‘别人用势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则以宽宏的度量,来容忍他这种偏差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扫除内心层层障碍的乌云,熄灭心中想要报复的星星之火了。’所以君子是不念旧恶的啊!